荆涛:做智能机器人的“成长陪伴者”
2025-08-27 18:34:07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荆涛

达武创投创始人

精彩观点:

投资人的核心决策维度之一,就是“成本”。

现阶段绝大多数机器人的综合成本,高于替代目标。

现在的智能机器人,根本不是“成熟工具”,它的具身OS还在打磨物理交互的精度,国产化适配还没完全定型,批量生产时的一致性还有提升空间。这些“不完美”本质上是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端的必经阶段,不能因为它“笨拙”就否定它,反而要以包容的心态接受它的试错,给技术迭代留足时间。

作为投资人,我们的责任不只是算当下的成本账,更要敢为技术的未来可能性冒合理的险。

机器人要从“实验室原型”变成“产业可用品”的每一道坎都需要资本陪着试错,这是对技术落地规律的敬畏。

发言内容:

作为一名投资人,荆涛认为,投资人的核心决策维度之一,就是“成本”,尤其是在智能机器人赛道,成本对比的标尺必须锚定“人工”或“专用设备”,不能脱离产业实际空谈技术。最近一两年我们看了不少机器人项目,发现一个共性问题。现阶段绝大多数机器人的综合成本,其实高于替代目标。比如给轮船做清洗的机器人,我们拆解成本后发现,传统大地车反而更具性价比。

昨天和一位家长聊天时,我有个很深的感触:现在正处在新旧技术范式转换的关键窗口,旧世界的原则、逻辑、方法、规范,放到下一代身上已经不适用,因为未来本就是我们的孩子来创造的。直到今天来现场的路上,我突然意识到,这话套在智能机器人身上同样成立。现在的智能机器人,根本不是“成熟工具”,更像个需要成长的“孩子”。它的具身OS还在打磨物理交互的精度,国产化适配还没完全定型,批量生产时的一致性还有提升空间。这些“不完美”本质上是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端的必经阶段,不要把它当作是一个成年人,就当它是蹒跚学步的孩子,我们不能因为它“笨拙”就否定它,反而要以包容的心态接受它的试错,给技术迭代留足时间。

作为投资人,我们的责任不只是算当下的成本账,更要敢为技术的未来可能性冒合理的险。就像李明顺总,这些年他看过上千个人工智能、机器人相关的项目材料,最终落地投资的也就几十个。这不是 筛选严苛,而是对技术落地规律的敬畏。机器人要从“实验室原型”变成“产业可用品”的每一道坎都需要资本陪着试错,我特别佩服这些勇敢的践行者,要向行业里的前辈们学习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