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华威:机器人与AI生态的新思考
2025-08-27 18:18:31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孔华威

原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

观点摘录:

从资本市场和媒体视角看,机器人产业已经迎来了“Deepseek时刻”。

当下机器人领域,不少布局已跳出传统创业公司的逻辑。

芯片这类核心硬件对机器人与AI发展至关重要,投入再多精力都不为过。

端侧AI设备和云端逻辑完全不同,数据不再“开发完OS就固定”,会被无限量补充,这与传统ROS或OS模式截然不同,甚至可能改变行业经济形态。

机器人领域的生态变化或许会像Robotaxi,若成现实重构保险行业逻辑那样,带来类似连锁反应。

现在技术层面探讨“ROS的ROOM”,忽略了过去是开发者模式,而未来用户就是开发者,若用户训练的机器人使用方法被他人直接应用却无收益,这不公平。

让用户的创造与数据获得合理回报的思维源自Web3理念,这与传统软件开源模式不同,若落地或能让机器人生态成为开发者与用户共赢的“福地”。

若企业投入资源整合物理、化学相关的基础支撑技术等底层技术,机器人生态的根基会更扎实。

发言内容:

从资本市场和媒体视角看,机器人产业已经迎来了“Deepseek时刻”。有人投入八年仅盈利一亿,而相关领域却已在二级市场被炒作。即便对应的技术或产品尚未落地,但是热度已经起来了,这本身就是行业快速发展的信号。

当下机器人领域,不少布局已跳出传统创业公司的逻辑。单说市场认知度,不管用户是否购买,大家对机器人的熟悉程度已显著提升。比如通过几次WRC的活动,就能让机器人相关概念人人皆知,这种市场渗透效率,国外企业很难做到。所以从媒体角度也是达到了Deepseek时代。

在生态与开源层面,有个方向值得探讨。无论是鸿蒙系统常涉及的“query”模式,还是从国外承接ROS(机器人操作系统)后,我们能否把Deepseek模式玩得比国外更好?目前虽然不能确定,但至少有探索的空间,尤其是在芯片领域,这类核心硬件对机器人与AI发展至关重要,投入再多精力都不为过。

另外端侧AI设备的特殊性,它和云端逻辑完全不同。现在大家看到的机器人训练,多是在特定场景下由企业完成,可一旦用户把机器人买回家,日常使用的过程其实也是在“训练”它,用户产生的数据会持续输入。这种模式下,数据不再是“开发完OS就固定”,而是像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组件, OS数据也占很大比重。那样,会被无限量补充。这和传统ROS 或OS“开发发布后仅需引用”的模式截然不同,甚至可能改变行业经济形态。

就像Robotaxi若成为现实,整个保险行业的逻辑都会被重构。机器人领域的生态变化,或许也会带来类似的连锁反应。现在技术层面已经在全面探讨“ROS的ROOM”,但是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,过去是“开发者模式”,而未来“用户就是开发者”。比如有人训练出一套机器人使用方法,别人直接拿去应用在多个场景,原创者却没获得任何收益,这显然不公平。

其实这种思维源自Web3的理念,在端侧设备比如手机上,我们也在尝试构建类似逻辑。让用户的创造与数据能获得合理的回报。从生态角度看,我们可以立个项目再研究研究,因为这和传统软件的开源模式完全不同,若能落地,或许能让机器人生态成为开发者与用户共赢的“福地”。当然,若有企业愿意投入资源,将这类底层技术比如物理、化学相关的基础支撑技术整合进来,生态的根基会更扎实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